top of page
  • 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線程

Euphonium Soloist : David Childs

​上低音號獨奏 大衛‧柴爾斯

      大衛.柴爾斯(David Childs)來自英國威爾斯的音樂世家,他的祖父與父親皆是備受尊敬的指揮與上低音號演奏家。他被認為是其世代中最傑出的銅管樂演奏家之一,曾廣泛巡演於亞洲、歐洲與北美,並活躍於錄製廣播、電視與專輯。曾被《觀察家報》譽為「上低音號的大使(great ambassador),擁有驚人的技術與迷人的舞台魅力」。

      柴爾斯以獨奏家的身份,與多個知名樂團合作。包括BBC交響樂團、曼徹斯特交響樂團、愛爾蘭廣播交響樂團、威爾斯國家交響樂團、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皇家愛樂樂團、威爾斯國家歌劇院與溫哥華交響樂團等。曾在多個著名音樂節,如新加坡國際音樂節、BBC逍遙音樂節、紐約音樂節,以及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卡內基音樂廳、林肯中心等地演出。

      柴爾斯同時致力於推廣新音樂,在各地首演過逾15部上低音號協奏曲,包括卡爾.砧金斯、保羅.米勒(Paul Mealor)、林柏格(Christian Lindberg)等人的上低音號協奏曲,與霍丁諾特(Alun Hoddinott)的協奏曲《太陽升起──國王騎行》(Sunne Rising - The King Will Ride)等等。

      在柴爾斯的演奏生涯中,他獲得了多項殊榮,例如威爾斯藝術委員會的創意獎、音樂家公會銀獎、威爾斯音樂協會獎、哈里.莫蒂默Trust Award、英國北方皇家音樂院金獎以及國際低音號與上低音號協會(ITEA)羅傑.波波卓越專輯獎等。EMI、DG與Doyen等唱片公司都可以看到柴爾斯的專輯,他與Chandos錄製的兩張專輯,均收錄了上低音號與交響樂團的協奏曲,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作為英國銅管樂團傳統的驕傲,柴爾斯曾參加英國青年銅管樂團、威爾斯青年銅管樂團、Brighouse & Rastrick Band等等。並在頂尖的Cory Band擔任上低音號首席達十年之久,在他的父親兼導師Robert Childs的指揮下與Cory Band贏得無數獎項。

      2018年,柴爾斯在北德州大學擔任上低音號教授,並以名譽教授的身份持續與皇家威爾斯音樂戲劇學院合作。他也是Eminence Brass的創始成員,擔任Cardiff Symphonic Winds的藝術總監、Dallas Brass Band的首席指揮,以及《Brass Band World Magazine》的編輯。作為Besson品牌的代言人,他致力讓上低音號作為一項獨奏樂器,在古典音樂界佔有一席之地,為全世界的上低音號演奏者開創道路。

david childs.jpg

Programme

彼得.葛拉姆:星光熠熠
Peter Graham: The Shining Star 

彼得.葛拉姆:自然之力 
Peter Graham: Force of Nature

​獨奏:大衛.柴爾斯

Soloist: David Childs
 

羅柏.瑞海:以賽亞書 40 章
Robert Redhead: Isaiah 40

~ Intermission ~

撒拉沙特:流浪者之歌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Gypsy Airs)

獨奏:大衛.柴爾斯

Soloist: David Childs

卡爾.砧金斯:悲歌,選自《聖母悼歌》
編曲:羅伯特.柴爾斯、安德魯.溫萊特
Karl Jenkins: Lament, from Stabat Mater

arr. Robert Childs & Andrew Wainwright

獨奏:大衛.柴爾斯

Soloist: David Childs

西蒙.曼蒂亞:依然在我心深處
Simone Mantia: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

獨奏:大衛.柴爾斯

Soloist: David Childs

彼得.葛拉姆:燦爛
Peter Graham: Brillante

獨奏:大衛.柴爾斯、林子祥

Soloist: David Childs、Tzu-Hsiang Lin

史蒂芬.羅伯茲:天鵝湖倒影
Stephen Roberts: Reflections on Swan Lake

Programme Note

彼得.葛拉姆:星光熠熠
Peter Graham: The Shining Star 

    雖然現今大眾對聖誕節的印象可能僅剩國外放長假、家人團聚的日子,但於基督教文化中,耶穌基督誕生日這點仍是極為值得紀念的。相傳耶穌基督於伯利恆降生當晚,正好有一顆新星誕生,指引東方三博士前來伯利恆獻禮與敬拜。這顆明亮之星被稱為伯利恆之星Star of Bethlehem,也是現存聖誕樹上,頂端的那顆星。

    《閃耀之星》即是著名銅管樂團作曲家葛拉姆用聖誕音樂集匯而成的一首進行曲,精簡的三分鐘之內,可以聽見《天賜歡樂》God Rest You Merry, Gentlemen、《齊來崇拜》O Come, All Ye Faithful等旋律,非常適合作為音樂會開場曲目。

彼得.葛拉姆:自然之力 
Peter Graham: Force of Nature

    作品創作於2024年,並題獻David Childs。

 

    “Force of Nature” 中文直譯為「自然之力」,意指自然中的基本力,抑或是無法抵擋的自然現象。用來形容人的時候,代表這號人物精力充沛(Full of Energy)、無法阻擋(Unstoppable)且令人難忘(Unforgettable)。作曲家自述,這號人物就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他筆下的人物,不論是嗜酒的拳擊手、鬥牛士、或與大海奮戰的老漁夫,總被認為是男人中的男人(Man’s Man)。這部協奏曲反映著他生命中的時刻:

 

第一樂章 - 鬥牛士(Matador)

    海明威深深著迷於傳統的西班牙鬥牛。他以此主題撰寫眾多作品,不僅止於表面,而是深入探討恐懼與勇氣的本質。音樂帶著傳統佛朗明哥(Flamenco)舞蹈色彩,旋律呈現不確定性與堅定的對比。

 

第二樂章 - 旅人(Wayfarer)

    可能是因為兒時過於平淡的生活激發了流浪慾,18歲的海明威在一戰爆發時,以參軍為由到義大利前線,擔任救護車司機。沒過幾天,便受了重傷。戰爭的殘酷,擊碎這位天真的少年對永生的幻想。本樂章旋律取材自民歌《流浪的異鄉人》(Poor Wayfaring Stranger)。​

 

第三樂章 - 皮拉爾號(Pilar)

    海明威對海洋充滿憧憬,《老人與海》或許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皮拉爾號是海明威鍾愛的一艘漁船,曾在二戰期間,乘著皮拉爾號搜索德軍潛艇。 明亮的信號聲引出音樂的主題,就像破浪前行的皮拉爾號,鼓聲彷彿追逐海洋的悸動⋯⋯不時湧動的暗潮,能夠阻擋這位傳奇嗎?
 

羅柏.瑞海:以賽亞書 40 章

Robert Redhead: Isaiah 40

 

    瑞海出生於曼徹斯特,自幼便是救世軍的一員。不僅活躍於英國救世軍,移居加拿大後,也在加拿大擔任救世軍樂隊的指揮。 《以賽亞書 40 章》由英國、瑞士、荷蘭和挪威的銅管樂團協會共同委託,並成為1996年英國銅管樂團錦標賽的指定曲目。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度打破了救世軍體系,成員不得為外部團體創作的限制。

 

    面臨當時社會的變革,作曲家想起聖經中的《以賽亞書》,猶太人如何在種種的苦難下,堅定其對主的信仰;並以此鼓勵當時正經歷變故的人們。

    樂曲由 Baritone 獨奏帶出貫穿全曲的動機,由四度、七度堆疊,模糊的調性透露不安的氛圍。緊接著快板,輝煌的旋律,描繪巴比倫帝國的傲慢,也是猶太人們即將被帶往囚虜之地。

    「有人聲喊著」("A voice of one calling")……短號聲部演奏出的信號,如宣示般、伴隨人群的眾說紛紜。過後則是舞蹈般的節奏、緊湊的音符、彷彿禱告的旋律……各種元素,考驗樂團的技術與靈活性。最後,作曲家用壯麗的頌歌,告訴世人《以賽亞書》40章最後的一段話: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but those who hope in Lord will renew their strength. They will soar on wings like eagles."

撒拉沙特:流浪者之歌
Pablo de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Gypsy Airs)

    《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作曲家撒拉沙特(Pablo de Sarasate)於1878年創作的小提琴獨奏作品。這首作品展示了撒拉沙特在小提琴技巧上的卓越才華,並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激烈的表現性而著稱。《流浪者之歌》不僅是撒拉沙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曲目中最具挑戰性和魅力的作品之一。

    作品中包含了大量模仿吉普賽音樂的炫技片段。整首作品由幾個不同的音樂段落構成,每一部分都展示了小提琴的高超技巧,並表現出強烈的戲劇性和激烈的情感。它的旋律激情四溢,結構緊湊,並且技巧要求極高,是一首挑戰小提琴演奏者的難度之作。今日柴爾斯將帶來上低音號的詮釋演奏版本。


卡爾.砧金斯:悲歌 選自《聖母悼歌》
編曲:羅伯特.柴爾斯、安德魯.溫萊特
Karl Jenkins: Lament, from Stabat Mater

arr. Robert Childs & Andrew Wainwright

    《聖母悼歌》起源於13世紀的教會聖詩,詩詞描繪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時,其母親瑪利亞心裡遭受的苦難。從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許多作曲家皆以此聖詩創作同名作品,如威爾第、舒伯特、海頓、 拉索斯、若斯坎等。2008年,英國作曲家砧金斯也以此作品為藍本,創作給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聖母悼歌》。

    砧金斯並未侷限於原聖詩的拉丁文詩詞,今日演出的選段《悲歌》即採用其妻子創作的英文詩,詩詞如下:


Feeling all the grief and sorrow
We live life with shadows in our hearts and minds,
with tears that wait to fall when sorrow in the world is more than we can truly bear.

We hear the cries of children,
We see death cast shadows on their hearts and minds,
As mothers in their grief stand crying,
Weeping, weeping, crying, crying,
Weeping, weeping for this world.

On our bed of thorns such sorrow must surely end,
Our tears can wash away the sins of the world,
no more crying, weeping, weeping, crying, crying, 
weeping, weeping in this world, this world.

西蒙.曼蒂亞:依然在我心深處
Simone Mantia: 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s

    曼蒂亞來自於義大利,隨父母移居美國。早年在蘇沙樂團(Sousa Band)擔任上低音號獨奏,也以長號團員的身份活躍於美國各大歌劇院與交響樂團。據傳他為了保住自己歌劇院的工作,在一週內學會如何使用長號的滑管。 在曼蒂亞的獨奏生涯中,他創作、改編了許多作品。

 

    這首《依然在我心深處》(Believe Me, If All Those Endearing Young Charms)原為愛爾蘭民謠,由愛爾蘭詩人湯瑪斯.穆爾填詞,傳達忠貞與真摯的愛。曼蒂亞將簡單的歌謠旋律,改編成主題與變奏的形式,展現獨奏者精湛的技巧。

彼得.葛拉姆:燦爛  
Peter Graham: Brillante

    1987年,29歲的葛拉姆受威爾森(Peter Wilson)委託,創作一首將於《英格蘭樂手》(British Bandsman)雜誌創刊一百週年音樂會演出的作品。

    Brillante在義語中具有燦爛、光輝之意;作為樂譜上的表情記號,則指示該樂段具有精湛奪目的音樂性。作曲家借用英國海軍軍歌《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的旋律,融入上低音號這項樂器的各式技巧,充分展現Brillante之語意。

    今日將由David Childs與林子祥老師同臺演出二重奏版本。


史蒂芬.羅伯茲:天鵝湖倒影
Stephen Roberts: Reflections on Swan Lake

    羅伯茲(Stephen Roberts)出生於倫敦,他在皇家音樂學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學習法國號和鋼琴,並在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取得作曲博士學位。他的作品範圍廣泛,包括為BBC第三廣播電台創作的交響樂、室內樂,銅管樂團、管樂團,以及為電影、電視和廣播創作的商業音樂。

    羅伯茲為銅管樂團配器的霍斯特《行星組曲》(G. Holst: The Planets)廣受讚譽,曾作為2003年大賽的指定曲。同時他也不乏創作給銅管樂團的作品,如2013年大賽委託作品《阿拉伯之夜》(Arabian Nights)以及本次演出的《天鵝湖倒影》。

    《天鵝湖倒影》受2015年英國公開賽(British Open Brass Band Championship)委託創作,並作為冠軍分組的指定曲。羅伯茲採用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為素材,交響詩(Tone Poem)的形式,用銅管樂團這面鏡子,倒映出屬於羅伯茲的,全新的天鵝湖。
 

BESSON 969ˍout.png
照片
bottom of page